一、学院概况

竞彩投注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动力工程系,该专业是全国首批硕士点(1981)和博士点(1986)学科授权点单位。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2016)中排名并列第五位(A-)。


二、学科特色及专业设置

竞彩投注竞彩投注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三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为全国首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二。

具体专业细节如下:

(1)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专业代码: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按照2个方面进行培养,分别是碳中和能源与热科学、智能动力及自动化。

碳中和能源与热科学模块:主要围绕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高效清洁利用、碳中和能源技术、空天光热环境控制、电子设备热分析、换热器设计、空气调节等开展人才培养。该方向广泛应用于能源、航天、航空、汽车、石油化工、食品与药品的生产、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设备的生产等领域。

智能动力与自动化模块:主要围绕能量转化装备原理及智能设计和控制等开展人才培养。该方向服务航空、航天、舰船及潜艇用推进装置、水利水电、石油化工、工程机械、医疗设备、舰船武备等,包括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火箭发动机、卫星推进器、蒸汽轮机、压缩机、风机、水轮机等的设计、研发、运行、故障诊断及自动控制。

(2)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国家专业代码:082004)

飞行器动力系统是航空、航天器的心脏,是航空、航天器中最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和实力的标志。

本专业主要研究航空、宇航推进动力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热力动力方面的研究、设计、实验、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飞行器动力装置原理与结构强度等专业基础知识。本专业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航天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舰用燃气轮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及民用燃气轮机研制、生产部门等。

(3)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专业代码:082201)

培养具备以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热物理为主的基本知识结构,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军事部门、核电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相关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本专业所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4)储能科学与工程(国家专业代码:080504T)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在利用过程的存储需求,培养系统掌握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开展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空天储能等理论技术课程及知识传授,能在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能源、动力、环境、汽车、化工、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130余人,其中正高58人、副高3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69人。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各类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

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93.6%,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四、教学与科研实力

学院始终瞄准高科技前沿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密切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国家大科学工程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以清洁能源、航空宇航先进推进技术、导弹防御和突防、高能物理及加速器为背景,以清洁燃烧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高效、高推重比发动机设计与控制研究,等离子推进技术,导弹和卫星红外特性研究,低温技术与超导系统工程、1000MW水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方向。累计荣获国家级三大奖二等奖以上计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在教学方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10年首批参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